当前位置 首页 英雄问鼎 后记

《英雄问鼎》后记

作者:任淮浦 字数:7989 书籍:英雄问鼎

  拙作终于完稿,感慨之余,回顾创作经历,不得不说点什么:我们平常人要完成一件事情,都必须要经历一些痛苦,更何况是要完成一件出乎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当然,没有痛苦就没有深刻的感受。且不说孔子遭厄写《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作为一个平凡人,也不会遭受那样的痛苦,因为不可能碰到大起大落的事情。我只是想写一部小说,一部比较好的历史小说,于是我行动了,也写出来了。塞万提斯曾经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是自己的孩子,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当然孩子有聪明的,有愚笨的,但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干出丰功伟绩来,对于正常的人来说这个美好的愿望都是会有的。那么我诞出来的这个孩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但愿不是个畸形儿就行。因为写书确实不是闹着玩的,再加上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天赋,根本不像传说中的那些天才写手,一两年就能写出一部传世的名作,而且还能位列销量榜首,我可不能,坚决不能,因为我确实没有那个天赋。

  记得我小时候写作文时,总喜欢先写文章,然后赋诗一首。总觉得这样才能诗文并茂,而且这个嗜好始终存在在我的写作欲望当中。我的写作之梦,源于父亲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父亲任立国,是六十年代兰州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他当了一辈子的语文教师。我小时候,父亲放寒暑假回到家里,就会在一些废旧的报纸上练习毛笔字,当时他也许没有刻意地让我学习或者是练习书法什么的,可就在他的不经意间,却对我产生了文学启蒙的影响。当父亲开学离开家后,我就翻阅他写过的东西,什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等等,我看到这些诗句就震撼到了,总觉得这些绝美的诗句确实把中华大地上的英雄人物描绘得令人心驰神往,于是就对英雄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后来我参加工作后,才有时间干我喜欢的事情。记得在一个舒适的暑假里,我独自在学校花了几天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当时掩卷沉思:书中所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真是可歌可泣,令人心驰神往啊!开篇诗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于是我也情不自禁地沉吟道:“英雄肯使等闲过,荣辱兴亡感慨多;高举酒杯浇块垒,仰观星斗转陀螺;功如日月垂寰宇,人似江河逐逝波。”当时就一门心思地想:自己做不了英雄,那就去写英雄,把自己心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写出来,借古人美酒浇自己块垒,假前贤伟业抒自己情怀,也只能如此。

  纵观中华古今史,除了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之外,近百年来所涌现出来的英雄也是非常多的,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更是英雄迭现,层出不穷,并且可歌可泣。可是这段历史的英雄人物还不好把握,有些人物的褒贬还不好下结论,细思之后就放弃了,于是就想到了秦汉。因为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最多的,更重要的是秦始皇所创建的大秦帝国和稍后汉高祖所创建的大汉王朝,是整个封建社会第一次出现了中华帝国的辉煌时期和中国国体基本架构成型的关键时期。虽然以后每个朝代的政治模式都有不同,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汉朝较多地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上摒弃了秦政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部分,继承了后来历代中国封建皇朝所遵循的基本模式,所以汉代与秦代同等重要,因为它们相隔的时间极短,所以互为一体。人们习惯上都知道秦代和汉代是两个朝代,秦始皇和汉高祖是不同时期的两个皇帝,可是刘邦比嬴政只小了三岁,属于同时代的人。嬴政去世后的第三年,四十七岁的刘邦便从基层任上起兵,此后便开启了刘邦时代,时代也将他推上了历史的前沿舞台。

  春秋战国之时,秦国用商鞅,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而最后领导秦国削平群雄,一统六合的就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此人具有超群绝伦的帝王才智和雄才大略的英雄气概,最后完成了帝国的统一。可是他只活了五十岁,执政近三十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却是相当高的。怎么说呢?他上承千年,下启千年。因为他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战局面,完成了六国的统一,所以他是前秦历史的终结者。但是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确立了封建专zhi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也是家天下制度的开创者,所以他开启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又是新历史时期的起点。虽然说真正的封建专zhi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者是汉高祖,但是秦始皇的开山之功是不可磨灭的。秦国的统一就是把分裂了五百年的华邑各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合,但是整合得不够彻底,帝国很快就又分裂了,诸侯再次出现了混战,直到刘邦称帝,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帝国才形成了,所以历史学家李开元教授称秦汉之际是后战国时代。这个叫法非常有道理,经过汉高祖重新整合的大汉王朝才开始出现了国家的巩固、安定和后来的崛起与强盛。

  后战国时代所涌现出来的领袖、谋臣、将相更是层出不穷,他们或运筹帷幄、或波谲云诡、或纵横开阖,其能量之大也堪称是波澜壮阔。况且诸侯国之间纷乱的程度和纷繁的事件几乎不亚于春秋战国时期。《大秦帝国》的作家孙皓晖也说:“春秋战国的时代精神是大争,是强势生存。”那么后战国时代也同样是大争和强势生存。各路英雄同样也是争得彻底,争得全面,争得惊天动地。那个时期各个国家也是人才辈出,名将如云,谋臣如雨。于是各路英雄纷纷出现,他们复仇的烈焰迅速地燃遍了全国,以至于在三年时间里,大秦帝国在倏忽间,就灰飞烟灭。因此中华民族的前圣先贤们和先民们再一次被时代的浪潮卷入了一场无情且又规模巨大的争霸战争中,从而使洪波汹涌,大浪淘沙,昏聩的庸主被无情地淘汰,真正的英雄则跨海而来,脱颖而出,从而绘制出了后战国时代整个社会群英荟萃的历史长卷,也为中华文明的历史辉煌再一次谱写了绚丽的篇章。

  后战国时代,刘邦最为杰出,可谓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启明星。他起初以一介亭长,斩蛇起义,而后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起义者的潮流,后来与项羽联手,两路出击,展开了对秦国的大规模战争,最后首先进入了关中,成功地摘取了关中王的桂冠,这为他后来打败项羽,创建延续四百年之久的大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那个时期的英雄身后就留下了一连串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和聚讼纷纭的千古之谜。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因素,才真正激发了我要完成这部历史小说的初衷所在。那么要将如此震铄古今的历史传奇要用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这一时期的史料又太过简短,所以给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前贤胡适也说:“楚汉与隋唐太短了,若不靠想象力来添加材料,也不能做成热闹的故事。”言下之意,就是要靠添加材料来完成创作。

  添加材料就要靠想象,即虚构情节。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不同,历史典籍是前贤已经撰定的著作,是不容篡改的,研究历史是历史学家的事情,而文学作品则是文学创作者的事情。只要它合乎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作品中根据作者的个人情感与认知来虚构情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傅腾霄所著《小说技巧》,第六章第二节,第一段最后一句说:“文艺家的艺术想象力,可以看成是其艺术才能高低的试金石。”写这部作品,怎样来添加材料?有些材料能不能添加?如果碰到历史学家考证怎么办?他们会说这个故事不存在,那个事情根本就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很尴尬。不要说这部作品,就是名著《三国演义》,也有人说:“拘泥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单薄。”当然这个话今天看来还是不够确切的。

  历史小说不同于其他的小说,它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再结合故事情节,发挥想象,拓展添加内容,力求做到一切要符合文学创作的要求和规律,而不是想当然的胡编乱造。一部有价值的历史小说不光是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情感再现,更是情感的升华。历史小说中最难写的就是对历史人物的把握和评价,既不能歪曲历史人物,也不能老套式地照抄照搬原型人物形象,而是对原型形象有新的创造,即作者新的独到的见解。做到这些确实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对人物“度”的把握。再加上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又非常少,除了《史记》《汉书》传记之外,就很难找到其他的史料了,所以创作起来非常困难。

  这里举一例,就是我在创作之初,有一个人物曾与父亲发生过争执,这个人物就是孟姜女。中国人都知道这个人物:她是劳动人民的代表,是与强大的统治阶级誓死抗争的渺小人物,但她声名显赫,铁骨铮铮。她的事迹就是哭倒长城,对统治阶级暴力磨民的无情控诉和鞭挞。长城(Great Wall)是中国人的杰作,它位于中国北方地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它凝固、坚强、团结、沉稳、自卫,中国人曾经依靠它抵御过无数次外敌的入侵,因此长城又是爱国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坚决抵御外来入侵的精神象征。

  在今天看来控诉它确实是不合时宜,但它的确是有秦一代最伟大的工程,其目的和作用就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这就不能只把秦始皇当作磨民的暴君这么简单来看待,不是他统一六国,建立强大的大秦帝国,从而使中华民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下来,就不会有今天伟大的中国。刚开始创作时,我就已经把孟姜女写进了作品,可是父亲看到后就不同意有这个人物的出现,况且孟姜女也不是秦代的人。我认为:孟姜女的故事早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脑海中了,它就是秦始皇磨民的产物,这个人物一定要出现在作品当中。这就要求如何把握这个度,既要表现故事的强烈爱憎,又要表现出二人的狭隘和伟大:伟大的始皇帝眼中只有伟大的功勋,但他看不到下层劳动人民的付出和牺牲,而美丽刚烈的孟姜女眼中只有对个人爱情的忠贞不渝和誓死捍卫,而看不到伟大的秦始皇创建一个伟大国家的意义何在。平心而论,他们都是英雄,都是我心目中真正要歌颂的人物,所以我还是坚持把她写了进去。而秦国的灭亡几乎与伟大的秦始皇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个我已经在作品中详细地加以展现,请读者朋友阅读时慢慢体会。

  其余作品中主要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作品中作者虚构的情节就是为了小说的需要而出现,我也汲取了《三国演义》的创作经验,在大的历史前提之下,又发挥个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一些合乎逻辑的情节,这些情节虽然没有记载,但也许在历史上发生过。我虽然没有“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奇思妙想,但也能像爱伦坡构思《玛丽•罗热的怪事》灵感的十分之一,也就算是万幸了。其余的章节,也大多带有真假参半,虚实结合,以假乱真的撰述。但事事有出入,绝不作无稽之谈和胡扯之文,也希望不要将那些真正学习历史的人引入歧途为盼。

  前贤胡适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三国演义》,说这部书仍旧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实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其原因有二:一、《三国演义》拘泥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单薄;二、《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的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可是他最后却说:“话虽如此,然而《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能比得上他的魔力。”言下之意,就是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就是唯一,可见肯定之铿锵。不过老先生还是把这部小说说成了历史。如果按西方人的小说观点,《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历史著作,算不上是小说。既然这样的一部名著,都会有这样大的争论,更何况我连一个平凡的“陋儒”都算不上的一个小学美术老师写的作品呢?所以我们一定要给文学作品留下创作的空间,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就请大家原谅我的“胡编乱造”吧。

  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有它遵循的文学创作规律,所以书中的大的事件及故事主线都是按照编年体的顺序,把这个单一简短的历史故事按照小说的创作规律编写出了许多繁杂激烈的历史冲突故事,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当然写书的目的也不仅是为了编故事,也是为了塑造英雄,呼唤英雄。我恳切地希望,让我们从书中感受到:两千年前的那个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铁血刚性时代,是一个战天斗地的英雄乐观主义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中国依然需要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依然需要的是那个时代铁骨铮铮的仁人志士和积极进取的抗争精神。因此迫切地呼唤有新的英雄能够再次出现,从而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迎接台湾的回归,这也是我的心愿了。

  我的具体创作过程是这样的:从一九九七年开始构思本作品,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qiu购文献资料:《史记》《汉书》《楚汉春秋》《西汉演义》《秦汉演义》《秦始皇传》《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汉高帝大传》《汉代长安词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国名胜词典》《中国历史地图集》等书开始就花了四五年的时间,正式动笔是从二零零一年开始,二零零八年完成手写书稿。为了便于修改,又让胞姐任晓娥女士将几十万字的手稿全部敲在电脑上,然后数易其稿,直至2017年全书创作完成,当初的书名叫《百二秦关》。在此期间,父母都已经生病了,本来是想要父亲的老朋友为我的书写序,可是此时的他们都已经病入膏肓,并且一个个驾鹤西去,这个遗憾是我始料未及的。

  父亲是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他和刘满、王家达、王森、雷达学是同班同学。刘满老师著有《河陇历史地理研究》一书。王家达是甘肃的老作家,他的小说集《清凌凌的黄河水》是父亲经常翻阅并赞美的作品。王森著有《语言散论》一书。雷达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作家。我听说这些人都是父亲的同窗好友,他们还经常联系,心里很高兴,总想有他们在,我就不怕不成功。那是二零一六年的五一,我放假回到家里,把整理的一部分书稿让父亲拿给王家达老师看。可是后来一直没有消息,大概到了“六•一”前后,我催父亲向王老打个电话,问一下情况。父亲就打了电话。王老从电话中用很浓的兰州方言说:“老任,我看了任宏的书稿,他可是得到了你的家传啊,文笔不错,颇有三国之风,战争的场面写得很有特色,传统与真实相结合。让他好好写,我看了他的目录,篇目很长,这样大部头作品现在也很少见的!你一定要多加鼓励和支持,让他完成创作。将来若要出版,再找个内行人写个序会更好些。”父亲就趁机说:“你是大作家,任宏的意思就是要你写序呢!”王老笑着说:“我对历史小说是外行啊!老雷是专门搞评论的,你还是让他写吧?他的威力可大着呢!”随后二人又说了一些别的事情。他们的这次谈话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后来我回去上班,可时间不长,父亲就从电话中说王老已经去世了,好像是六月十日的事情。当时我很震惊,心想他老人家好好的,怎么就突然去世了,父亲也惋惜了很长一段时间。王老前面提到了老雷,就是雷达学,又名雷达,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多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兼任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我曾经让父亲将我的书稿给雷达老师看。父亲说:“他比王家达的名气还要大,怎么会看上你的作品呢?”可是我非要父亲联系雷达老师。父亲拗不过我,就答应了。

  在此期间,父亲的另一位好友刘满老师经常来我家,他们一见面就谈天说地,讨论文章,回忆从前,也讨论《河陇历史地理研究》一书。有一次刘老师来我家时,拿着两本《南渡北归》的“南渡”上下册,因为他已经生病,书多了拿不动,所以只拿了两本,说另外两本“北归”上下册下次拿上,还说书写得很好,要让我父亲看。我就趁此机会,从手机里找到了我的书稿就让刘老师过目。刘老师大概看了半个多小时,就很惊讶地说:“你真了得,写这样大部头的作品,让我很佩服!我现在写历史方面的东西,小说方面不如你和你爸,你还是让你老爸看吧?”我说:“他已经看过了,现在就轮着您看了。”刘老师就真诚地说:“我不会玩手机,眼睛也不行。”我说:“我给你下载个微信,用起来挺方便的。”就试着给刘老师下载了一个微信,然后又发了书稿。他说他慢慢看。这时我和他还讨论了“萧关”的事情。

  他在《河陇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中,说秦国的萧关在固原东南。我说:“不对,秦国的萧关应该在庆阳环县!”他的理由是有史料能证明最早的萧关就在固原东南。我出于礼貌,再没有反驳,表面上也同意了他的看法。因为我的作品中也写了萧关。先秦和秦国统一前,秦国的长城根本没有经过固原东南,而是从固原西北径直向东北通向庆阳的环县。秦筑长城就是为了守边,试想长城都没有经过的内地,秦国人为什么要设一道关口?这有什么意义?打个比方,一户人家为了防盗,就会把大门安装得十分结实,这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远离了大门,在院子中间设一道防线,这对防盗能有什么意义?秦国统一后,随着蒙恬将军的北伐,秦国的边界线大大地北移,一直延伸到黄河“几”字形外侧的大阴山下,又筑起了新的长城,著名的高阙关就建在了那里,真正是拓地千里。而固原东南的萧关就是在后来楚汉相争时,中国人无力关注到北方,匈奴人才对关内步步紧逼,北方的许多土地因此再次失去,匈奴人就打破了秦帝国时候的北部长城防线,还越过了先秦时秦国的老长城防线。后来汉朝为了抵御异族人入侵,才在即今固原东南建立了关口,是为汉萧关,还有后来宋朝建立的宋萧关。而打破秦国北部局面的,就是在西汉全盛时,汉朝的疆域再次向外扩张:它西至大宛,西北到新西北利亚,东北到库页岛,领土又扩大了秦帝国时的两倍,那时的关口也失去了作用,所以关口是随着国家版图的大小而改变的。刘老研究这些很不容易,从学术上讲我是非常尊重他的看法的。

  后来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二零一七年的春节前夕,我回家过年时,老爸却突然说:“刘满老师已经病逝了。”我当是很感意外,怎么好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父亲这才说是刘老师的病很重。此后他常埋怨说:“老刘应该用保守治疗的,不应该动手术、做化疗,如果吃吃中药,也许现在还好着呢……唉!”

  此后父亲就向雷达老师打电话说了我的事,雷老师听说我在写历史小说,也很惊奇,就让父亲发书稿给他。我得到此消息,大喜过望,就把全部的书稿用电子版的形式发给了父亲,父亲又转发给了雷老师。那是2018年的春节放假期间,我信心满满,同时也忐忑不安。心想:雷老师可不是一般的人,若是他看不上眼怎么办?快要开学的时候,雷老师给父亲打来了电话,那天我也在家里。因为父母都生病,我一个假期都守在家里。雷老师在电话上说:“我读了一部分,感到非常意外啊,两千年前的故事,浩如烟海的史料,不是认真的研究和对待,怎么能够再现历史的尊容?近百万言著述,不是经年累月的书写和煎熬,如何能成此书?老任,我问你,第二百零六章中的三首《彩云阁》诗,是任宏写的还是他引用古人的诗作?”父亲说:“是任宏写的。”雷老师说:“我以为是引用的古人诗作,在网上搜了老半天也搜不到,看不出是出自任宏之手啊!这三首诗写得十分典雅,且意境恢宏雄奇(后来我在书中特意说明了)。还有开篇和结尾的那两首,都写得不错,让我很感震惊啊!另外,我记忆很深刻的第八十八章,‘反沛县曹参夺关’,这章语言干脆利落,文风酷似读三国中‘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如此奇文,令人大感意外啊!老任,这本小说完全可以出版的,我愿意写一篇推荐文,但不是序,因为我不是专门研究秦汉历史的专家。”父亲赶紧在电话上表示了感谢的话。我听到了雷老师说的这些肯定的话语,顿时感到十分的欣慰。此后就抓紧时间修改,争取早日完成。可是非常不幸的是,我们开学后才一个月时间,大概是4月初,雷达老师突然在首都去世了,这个消息对父亲的打击很大,因为他的老友此时一个一个地离开了,这时再加上我母亲也生病住院,父亲的心脏病也不时地发作,并且多次住进了医院。

  在那段时间里,我也是心力憔悴,似乎整天都在医院里待着。我在焦虑之余,思前想后,没有了前辈的指引,不知该怎么办?后来我就将作品先发表在了纵横中文网上,这样小说就算是面世了,从此就一章章地整理出来连续发表。后来还有朋友告诉我,说我的作品太传统了,应该改成穿越文,还出主意说:作品完全可以将“我”设为主人翁,然后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让脑死亡,或者得了某种精神疾病,让他穿越到秦代,变成大名鼎鼎的张子房,将秦始皇刺杀了,然后辅佐有为民思想的刘邦建功立业。还可以穿越到现代,变成某位刺杀国王的蜘蛛侠,行侠仗义,最后辅佐某一位未来的中国领袖统一了地球。这样古今交错地写,才能发人深省,又能博得眼球。我就此事考虑了三天三夜,总觉得荒唐可笑,心想虽然现在的传统文学处处受到打压,甚至被无情地否定,一切都要变得离奇古怪,荒诞无稽,才能引起关注。但历史文是不允许篡改的,那种怪诞搞笑的历史叙事,大多数人是不能接受的,中国人对历史的叙事情怀是渗透在骨子里的,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有大批的民族精英会把我们好的东西继续发扬光大下去,所以我的作品还是很传统的历史叙事文。

  就在父母亲最后的一段时间里,记得有一次,父亲的另一位老友王森老师来医院看望父亲,说他的新书已经出版了,还特意给父亲拿了一本,就是《语言散论》。我准备让王老师再看看我的书稿,可是此时随着父母的病情在加重,我就没有机会再去找王森老师了,而是整天在医院里。没有想到,就在那个暑假,我的母亲因为病重,医治无效,先于父亲离开了我们。二十三天后,父亲也走了。在那段时间里,我似乎感到眼前的灯全部熄灭了,心里顿时充满了失望和遗憾。父亲知道我的心事,担心我今后找不到“门路”,在临终的前几天,在病床上对我说:“甘肃有个叫杨光祖的评论家,这个人很厉害的,你一定要找他写个序文!”我虽然记住了父亲的话,但茫茫人海中,不知从哪里去找他,此事就永远地搁置了起来。

  后来我又联系到了华夏长鸿集团的出书策划人,他看了我的书稿,力主出版,并且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我说还得找个名人写序。他说找名人得花钱,没有必要,读者读的是小说,并不是序文,我们出版社的编辑也可以写序文。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后来经过仔细的琢磨,就答应他出版,然后就签了合同,委托新加坡的环球出版社出版。为此,我在这里非常感谢华夏长鸿集团和具体负责出版的编辑,他们也是我人生路上的重要贵人。我的话也说完了,就算是此书的后记吧,到此为止。书成有感:

  问鼎英雄事纵横,悲欢生死泪浇成。

  销锋铸鐻号皇帝,开北屯南失锦城。

  野草荒沙埋战骨,英雄幽女忍哭声。

  书生有感兴亡事,故作斯文隐甲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