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英雄问鼎 第一百七十五章 夺印绶将相断义

《英雄问鼎》第一百七十五章 夺印绶将相断义

作者:任淮浦 字数:4385 书籍:英雄问鼎

  次日,赵王派人又来请项羽和所有的将领到巨鹿城中宴饮。陈余听说赵王有请,心中忐忑不安。范增正好又说:“章邯虽然打了败仗,可是经过清理战场上秦军的尸体,发现他们损失了三四万人,除了王离的一部分败军,章邯还有近二十万兵力。如果他们齐心来攻,胜负还不好说。将军应该速派两员大将渡过漳水在南岸扎营,装作是要南北夹击的样子,章邯一定害怕,害怕就会想法渡河,我军就可以半渡而击,定获全胜啊!”项羽认为范增言之有理,就令英布和蒲将二人率领本部军马过漳河去扎营。蒲将道:“我军来时已经把所有的船筏都毁了,现在怎么过河?”陈余就道:“赵国的百姓感激楚军,我愿意号召百姓打造船只,不出十日,保证能造出几十艘船筏,供楚军使用。”项羽大喜,就让陈余造船去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赵王不时地宴饮答谢前来救援赵国的各国将领。有一天,大家喝酒正在兴头上,赵王就和项羽商议如何攻打章邯的事情。忽然有人进来报告,说陈余将军回来了。赵王就满脸不高兴地说:“孤正与大将们正在论功行赏,没有工夫接见闲人啊!”项羽见赵王不见陈余,就道:“陈将军也曾与秦军交战,又杀了涉间,还帮助楚军打造船只,功劳也不小,大王为什么不见他呢?”赵王见项羽如此一说,就勉强让陈余进见。

  一会儿,陈余走了进来,他来到大殿先拜见了赵王。赵王就口吻怪怪地道:“陈将军与秦军多次交战,解了巨鹿之围,真是劳苦功高,请坐!”陈余又见张耳也坐在一旁,就上前行礼道:“见过丞相大人。”张耳哼了一声,什么也没说。范增见陈余有点尴尬,就解围道:“陈将军率兵杀了涉间,功劳也不小,大王随后就会封赏将军。”项羽又问英、蒲二位将军是否已经过河。陈余回答:“已全部过河了,他们就在南岸屯扎,请鲁公放心。”项羽就让他坐下喝酒。陈余就非常不自在地坐在了下首。席散之后,各国的将领都告辞回去了。这时赵王已经大醉,也回后堂休息。张耳也没有理睬陈余,竟然扬长而去。陈余见状,索然无味,只好率领原班人马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城外的军营里。

  第二天,赵王和张耳又拿着慰问品前来楚营慰问项羽和范增。张耳道:“鲁公这次破釜沉舟,九战九捷,大破秦军,既拯救了危难的赵国,也消灭了秦国的主力,您就是赵国的再生父母,如有调遣,赵人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言辞十分谦恭,说罢又令人抬进来几箱丝绸锦缎,还有牛酒,就向项羽表示深深的谢意。项羽也谦虚了一番,就让钟离昧收下了慰问品。这时陈余听说赵王和丞相出城来犒劳楚军,也趁此机会赶来拜见赵王。丞相张耳听说陈余来了,就生气地先告辞走了。陈余只好拜见赵王。赵王说:“我听说将军和丞相是莫逆之交,天下的人都知道你俩的关系,人人交口称赞。可是这次孤与丞相身陷绝境,几乎绝望得都要自杀了,可是陈将军率领好几万人马,为什么不来与王离决一死战,以解巨鹿之围啊?今天看来,你们的情谊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深厚啊!”陈余就解释道:“我听说考虑事情周全的人,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做事情并不是冒险地去沽名钓誉,成就什么大义之名。臣之所以不去赴死就是想留下有用之身,将来大王和丞相一旦有什么意外,我就可以报仇啦!这就是当年伍子胥为什么不回楚国解救父兄的原因。因为白白地送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臣不急于先死啊!”赵王道:“你说的虽然在理,可丞相未必会原谅你,你还是去给他解释一下吧!”陈余就答应了。

  赵王进城后,陈余也告辞了项羽和亚父,来到自己的军营。他思前想后,就带上了将军的印绶准备进城向丞相谢罪。手下的将领见到陈将军,心情十分沉痛,都说:“将军去见大王,大王都没有怪罪,可丞相为什么如此不通情理呢?”陈余叹气道:“世人都知道我和丞相是莫逆之交,我们曾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可我比不上张黡和陈泽二位将军啊!大王虽然怨恨我,还能原谅我。可丞相这次不一定能原谅我,我带上印绶,就是以防万一。”心腹夏说道:“你虽然没能解除巨鹿之围,可是在赵x筹集粮饷,联络诸侯,对赵国功劳很大,丞相怎么敢夺你的兵权啊?果真是这样,我愿替将军行万难之事!”陈余就问什么万难之事。夏说道:“将军和丞相都是国家的柱石,只有将相和睦,国家才能兴旺。现在丞相不明大义,就是不仁。以我之见,丞相要是夺您的兵权,您就先发制人,先废了丞相,然后号令全军,赵王也不敢不服从您,我们都可以做您的助手!”陈余大惊道:“你这话就是陷我于不仁不义啊,纵是丞相对我有看法,你也不能乱来。我先去见丞相,他还不至于那样吧?”说完就让大家耐心等待,他准备亲自要向丞相解释一番。

  陈余进城来到丞相府,见到了张耳。张耳这时十分生气,就责问陈余道:“当初巨鹿被围,我多次派人来催促大将军解围,将军为什么坐视不救?”陈余道:“丞相啊,当时王离有十几万大军围城,章邯驻扎在棘原,他们号称是百万大军,而我只有三万余人,拿这么点人马去对付数倍于己的秦军,不是以卵击石吗?”张耳道:“‘士为知己者死!’我和你曾经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可你忘记了以前的誓言?”陈余道:“我不敢忘记啊!可丞相为什么一定要我死呢?不过我死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赵国还有几万军士,如果我当时冒险率领他们与王离同归于尽,秦军一旦攻破了城池,您和大王遇到什么不测,谁来替您和大王报仇啊?王离长时间没有攻下城池,就是因为惧怕各国的援军,还有数万赵军啊!”张耳冷笑道:“大将军虽然考虑得周全,可是若不是楚军前来,我和大王早就没命啦,还怎么能活到今天?如今大难不死,都是老天的安排啊!”陈余继续解释道:“是啊,丞相和大王确实是大难不死。现在也请丞相息怒,我听说将、相是国家的依靠,将、相和睦就是国家的吉祥。所以蔺相如当年和廉颇主动交好,为的就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丞相也应该效法古人才对啊!”张耳一听这话,不仅没有释嫌,反而更生气了,就说:“你这是拿古人来讽刺我不能容人吗?我也可以拿古人作比较,你难道没有听说过侯赢舍身报无忌的事情吗?”陈余心里很是震惊,就瞪大眼睛道:“侯赢舍身报答无忌,那是因为魏公子有礼贤下士的风范,更重要的是魏公子先有与秦军决死的心意,所以侯赢才深为感动。后来他帮助公子窃符救赵,为的是报答公子的知遇之恩啊!现在丞相先怕死,深怕秦军攻克城池自己遭殃,所以苛求别人先为您死,您这不是太私心了吗?”

  张耳一听,顿时羞得面红耳赤,就不知怎样回答了。停了片刻,他就气呼呼地问:“张黡和陈泽二位将军在什么地方?”陈余道:“他们二人劝我去跟秦军拼命,我没有答应,他们非要与秦军决战,我只好拨给五千军士,结果全军覆没,二位将军也都阵亡了。”张耳听罢,就不相信地道:“恐怕不是这样吧?是不是他们想拼死救我,你不同意,反而把他们给杀了?”陈余听了这话,脸色突变,道:“丞相,这是什么话?我和他们无怨无仇,还不至于那样吧!况且他二人领兵出战,见到的人不是我一个,我怎会拿假话来骗您?您不信就问问您的公子张敖吧!他与我形影不离,难道您不相信他吗?”张耳听了这话就不再说什么了。陈余也随后十分不快地回到了营里。

  第二天,陈余非常郁闷。忽然有人进来报告说:“丞相派人调查张黡和陈泽的下落。”陈余一听就火了,对部众道:“大王尚且能原谅我,丞相为什么偏偏不信任我啊?还妄谈什么莫逆之交?”就立即带上印绶径直进城来见张耳道:“我与丞相,情深意重,称得上是患难之交。自从相识到现在,还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世人都知道我俩的关系。可是现在丞相居然不顾我们之间的情意而妄加猜疑,蛮横指责我,也使别人议论纷纷,这是什么道理?”张耳还像一个小孩子似的说:“我就是想调查清楚你为什么不来救我的原因,是不是等大王和我死了,你另有想法?”陈余听了,勃然大怒道:“你为什么怨恨我到了这个地步?我听说伍子胥当年为了保住有用之身,就是为了给父兄报仇,后世都称颂他的贤能。你如果没完没了地指责我不够朋友,还怀疑我有二心,我情愿交出印绶!”说着就把将军印放在桌案上,然后走了出去。张耳深为震惊,他万万没有想到陈余会如此。

  就在陈余出去的当儿,张耳的一位门客突然发话了,他说:“丞相,我听说‘天赐不受,反受其咎’。”张耳问什么意思。门客回答:“权柄者,国之利器也。现在陈将军把它交给了您,这是上天赐给您的机会,请丞相不要违了天意啊!”张耳听了门客的话,心里犹豫不决。门客又道:“赵国虽然解围了,可城中兵马不足一万,而陈将军掌管着数万兵马,您如果得到了,赵国自然就大定,您还犹豫什么呢?”张耳一听这话,果然动心,就拿起大印把玩了一番,然后挂在自己的腰间。这时陈余正好从外面走了进来,他发现张耳把将军印挂在身上,十分恼火,就头也不回地走出了丞相府。

  陈余来到军营,把事情向部众说了。将领们见陈余没了将军印,顿时散去一大半。只有夏说、张同等亲信跟随。陈余就带上他们几个离开了军营。从此张耳和陈余恩断义绝,彻底走上了决裂。

  有人把这事报告了项羽。项羽就和范增商议。范增道:“陈余负气出走,必定对赵国不利。不如派人追回来让他暂时住在楚营,然后再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项羽就派钟离昧去追。钟离昧出了营门,将马抽了几鞭,一会儿就追上了陈余。陈余道:“我忠心事赵,仗义灭秦,可丞相对我横加指责,猜疑我也太过分了。大丈夫应当自取功名,岂能受他人之气?”钟离昧道:“陈将军息怒,您如此走了,一来对赵国会造成损失,二来恐为诸侯非议。现在先回去,鲁公有话要对你说。”陈余伤感道:“鲁公和亚父虽然看得起我,可我是赵将,在楚军中能有什么作为啊?”钟离昧道:“鲁公十分爱才,一定不会埋没将军。可你要是离去,何时才能建功啊?”陈余面带愧色,又想起了张耳经常教导他的一些话,什么“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谆谆告诫,就跟着钟离昧来到了楚营。项羽和范增就用好话将陈余安慰了一番。

  次日,项羽在楚营里和各国的将领们正在商议事情。忽然军探来报,说秦国派赵亥总守三川郡,又派杨熊前来接应章邯,大军已经到了东郡。张耳就担心项羽如果不抓住章邯,就会后患无穷,就赶紧道:“章邯虽然战败,但还有二十万军队,如果不消灭最终是诸侯的大患。现在赵国有司马卬、申阳、丁复等大将,他们也能对付杨熊,如果派他们前去守住白马津,杨熊也一定不会逾越大河啊!”项羽就道:“既然如此,就派赵将前去狙击,只要守住白马津,河北就高枕无忧了。等我降服了章邯,再西进咸阳。”张耳就赶紧派司马卬为主将,申阳为副将,丁复为先锋,提兵二万,赶往白马津阻击杨熊。

  随后,项羽又召集将领们商议如何攻打章邯。忽然一人挺身而入,慷慨激昂地陈述道:“鲁公,我认为攻打章邯的事情可以暂缓!”项羽一看是执戟郎韩信,就好奇地问:“你有什么高见?”韩信侃侃而谈道:“我料定赵高得知章邯打了败仗,一定会治他的罪,所以章邯大祸就要临头了,等到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您再派一人前去说降。章邯一定进退两难,就会投降楚军,这就是兵法上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希望鲁公明察!”项羽一听韩信的话,勃然大怒道:“我与章邯有不共戴天之仇,岂能容他投降?你这个钻裤裆的家伙,敢在此胡言乱语!来人!推出去斩了!”众人大吃一惊。原来这时有淮阴人已经把韩信当年钻胯的事情到处说了,这样军中就一传十,十传百,这件事儿也让项羽听到了。项羽怎么能容忍一个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谈论军中之事呢,所以就当面发火了。

  范增急忙阻止道:“且慢!贤侄与章邯确实有不共戴天之仇,可韩信说的话确实有道理啊!”项羽大惊,想不到亚夫也会赞同韩信的建议。范增见项羽冷静了下来,就道:“秦廷无道,六国之人全部反叛,能替他们效命的也就只有李斯、王离、章邯、杨熊、赵贲等数人而已。现在王离已死,李斯下狱。章邯的事情很明显,假如他打了胜仗,赵高一定嫉妒他还要陷害他,而章邯又偏偏打了败仗,赵高岂能放过他?巨鹿的消息一旦传到咸阳,赵高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陷害章邯。到那时章邯确实会走投无路,事情的发展很有可能会像韩信说的那样啊!”项羽犹豫了片刻,就道:“就算章邯走投无路,我也不会答应他来投降!”范增道:“目前我军也十分疲惫,因此暂缓军事行动,让军士好好休整也是非常必要的,等到秦国内部有变,我们再见机行动,大事可定啊!”陈平和钟离昧也都认为范增说的有道理。项羽就狠狠地道:“章邯与我有杀叔之仇,就算他逃到哪里,我都要把他捉住了碎尸万段!”钟离昧道:“定陶之役的仇一定要报,消灭秦国才是最终目的,况且章邯还有二十万兵马,虽然战败,可实力尚存,如果将他逼急,就怕他背水一战啊!”项羽就听从了大家的劝告,暂时停止了军事行动。韩信也再次逃过一劫。

  从此以后,楚国的将领们都对韩信刮目相看,尤其是钟离昧,时常与他密切往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