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 第一百一十五章 清剿残军

《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第一百一十五章 清剿残军

作者:东城十四少 字数:2867 书籍: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

  听到惊呼声,聂士成他们纷纷从外面跑了进来,进来一看就现袁世凯倒在了血泊之中,唐健一手抱着袁世凯,满脸悲痛。{〔〈 八((一(〔网 ?〉}.〉8?1]

  聂士成上前一步,问道:“司令,怎么了?”

  唐健痛苦的摇了摇头,轻轻将袁世凯放在地上,对左右说道:“先将他的尸身安置好吧!”

  冯国璋和段祺瑞拨开人群,来到唐健的身边,俯下身来,默默的注视着袁世凯。

  “大帅!”段祺瑞声音哽咽道。

  “还是我们来吧!”冯国璋说道。

  众人无语,冯国璋和段祺瑞两人开始小心翼翼收敛袁世凯的尸身,帮他清理脸上和衣襟上的血迹。

  唐健站起来,对着众人说道:“大家先回去吧,这里的事就先交给冯段两位师长吧!”

  “是,司令!“众人应道,随后出了忠王府,此时正值深夜,众人忙碌了一整天,都开始回到自己的临时住处,准备休息。

  聂士成看了唐健一眼,唐健微微点头,和聂士成并排来到了忠王府的后花园。

  月华满地,清风微凉,后花园中无数的花草在夜风之下,随风摇曳。

  唐健重回故地,记忆之中,邓倚梦在此处采蜜为唐夫人治病,特别是那一日在午日阳光的照耀下,唐蕊儿梳着两只辫子,如同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一般,蹦蹦跳跳的来到后花园,看到唐健的时候,问了一句:“咦,表哥,你也是来采花的么?”

  每每想到这里,唐健的脸上都浮现一抹会心的微笑,仿佛那个有着两颗小虎牙,永远长不大的唐蕊儿就在眼前一般,而不是繁花落尽,只剩几丝追忆。

  聂士成见唐健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便轻咳一声,说道:“司令又在触景伤怀了?”

  唐健苦笑一声:“唉,物是人非啊!”

  聂士成抽出一根烟,递给唐健,问道:“司令,袁世凯和光绪帝的后事该怎么处理?”

  唐健点燃烟,说道:“光绪帝还是按照帝王之礼归葬皇陵吧,至于袁世凯,也算是一代枭雄,按照一品大员的规格下葬比较好吧?你说呢,聂老将军?”

  聂士成呵呵一笑,说:“司令都已经考虑妥当,再说这样操办的话也合乎情理,我当然没有意见了。”

  唐健点头:“其实,要是袁兄励精图治,而不是想要自立称帝,那么南北局面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聂士成恭敬的问道:“司令,如今大局初定,清剿北洋新军残兵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南北统一后,肯定是要改朝换代的,到时百废俱兴,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才能稳定全国,恕我冒昧,司令有没有想到称帝?”

  唐健惊讶的说道:“称帝?”随即摇了摇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称帝,中国是属于所有中华子民的,而不是属于一个人的。”

  “哦?”这次轮到聂士成有些惊讶了,说实话,唐健要是称帝的话,他是不会反对的,因为在唐健的治理下,中国会越来越富强,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甚至在若干年后,唐健会带领他们将所有的列强驱逐出中华的疆土,这一点,从唐健被擢升为海军提督,到在南方军揭竿而起,反抗袁世凯的时候他就已经看出来了。

  所以,即使唐健想要称帝的话,他聂士成第一个不会反对。

  唐健微微一笑,语重心长的说道:“聂老将军,你知道为什么列强会欺辱我们中国么?”

  聂士成回答道:“是我大清国力贫弱,抵挡不住列强的船坚炮利,所以才会受尽列强的屈辱,老百姓会受到列强的压榨。”

  唐健摇了摇头,说道:“你只说对了一半!”

  “一半?”作为武将出身的聂士成有点难以理解。

  “对,列强之所以能够欺辱我泱泱中华,其主要原因并不全是国力贫弱,当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初期,中国有四千万万人口,经济总量雄踞世界各国第一,其国内的经济总量比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当初英国和我国进行海外贸易的初期,一直是逆差,大量的白银涌入中国,这还能说大清国力贫弱么?”

  聂士成沉默不语,他也实在是想不通,堂堂的天朝帝国怎么会输给外洋小国。

  唐健接着说道:“列强的确船坚炮利,这个我承认,可是当初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英法联军的总兵力不到两万人,而且又是远程作战,补给困难。而清军足有二十万之多,还是在本土作战,可结果呢?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以不到五百人的伤亡就重创清军两万余人,聂老将军,你觉得这是关于兵力强弱的问题么?”

  聂士成痛心的摇了摇头,两次鸦片战争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不仅仅是因为北京失陷,圆明园被毁,更重要的是,大清开始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定条约,使四万万中国老百姓开始陷入了数十年的水深火热之中。

  唐健接着说道:“列强欺辱中国,而且能够轻易的打败几十万清军,那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满洲江山,和其他五十六个民族没有关系,当时的清军是为爱新觉罗氏而战,不是为中国所有老百姓而战,这样一支军纪废弛的私家军队,怎么能抵挡列强的入侵呢?”

  聂士成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这让他联想到甲午战争时期,当时北洋舰队的实力并不输于日本联合舰队,6军的枪炮也不比日军差,可就是败给了弹丸小国的日本。

  甲午之战,聂士成深以为耻,作为那场战争的亲历者,唐健的话让他对这场战场战败的原因看的更透彻。

  唐健说道:“说到底,还是国家制度的问题,封建制度已经不再适合中国了,中国必须要推翻满清政府,走上一条富国强兵之路,让以后的中**队不是为皇帝一个人的江山而战,而是为四万万中国子民而战,你明白我的意思么?聂老将军。”

  聂士成点了点头,说道:“明白,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帝王的时代了,而是一个属于人民的时代了!”

  唐健笑道:“呵呵,对啊,所以,就算南北统一了,我也绝不会自立称帝,这不符合历史的潮流,我们应该采取另一种更先进的政治体制。”

  “司令的意思是说,我们也要想列强一样,废除帝制,建立民主国家?”聂士成问道。

  “民主不是说有就有的,经过了满清八股这么多年的荼毒,此时中国老百姓的民治未开,贸然民主的话,反而是适得其反!”唐健说道。

  “啊?这也不行?那我们到底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政府?”聂士成有点疑惑,听唐健的意思是说,帝制必定是要摒弃了,可是建立民主政府也不适合此时的国情,那到底要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才适合现在的中国?

  唐健微微一笑,说道:“还是先剿灭国内的北洋新军残兵吧!到时请严复北上,再咨询国内其他的仁人志士,集思广益,讨论一下我们应该确定怎样的政治体制吧!”

  聂士成是武将出生,而且博学多才,但是他的思维始终跟不上来自后世的唐健,因而对唐健后面的话一知半解,不过聂士成没有多问,他知道此时唐健心中应该早就有了一个关于未来的伟大版图了吧!

  三天后,唐健昭告天下,光绪帝和袁世凯皆染病而亡,同时,唐健命人以满清帝王的规格厚葬了光绪帝,并将光绪帝的遗骨葬于清皇陵。

  而袁世凯则以一品大员的规格风光大葬,按照袁世凯的意愿,最终袁世凯的长眠之地选在了安阳。

  之所以要将袁世凯的遗骨放在安阳,一方面是因为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执意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得到了唐健的肯。

  作为直鲁咽喉的安阳,在袁世凯的宦海生涯之中,可以说是一处风水宝地,众所周知,袁世凯早年考取功名屡次落榜,后投身行伍才渐渐迹,他的政治生涯是甲午战争后的天津小站练兵,从此才青云直上,戊戌变法后当上了内阁总理,进入了清廷的权力中枢,选在此处是再合适不过了。

  五天后,唐健颁布了《告国民书》,宣布南方军全部接管北京,同时将继续清剿北洋新军残兵,凡是愿意就地投降,接受南方军改编的既往不咎,而妄图顽抗到底的则予以歼灭,绝不姑息。

  《告国民书》一经颁之后,在北方各省掀起了轩然大波,山西、陕西有几处的北洋新军表示不相信袁世凯已死,纷纷自立山头,意图和南方军顽抗到底,而位于江苏两省的曹锟部也表示不相信袁世凯已死,准备继续顽抗到底。

  在剩下的北洋新军里面,以曹锟部的势力最大,其他分散在各地的北洋新军纷纷以曹锟马是瞻,准备在安徽等地集结,筹划一次大的反攻。

  不过,袁世凯已死,北洋新军始终是群龙无,袁世凯之后,再也没人有能力全统北洋新军,曹锟虽然收拢的一部分的北洋新军,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北洋新军接受了投降,在山东,河南等地相继有六万北洋新军接受了南方军的和平改编。

  一时间,南方军的势力展到了顶峰,兵力足足有二十万之巨,歼灭曹锟了五万多人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ps:今天的第一更。写到这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到底新的国家该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还是议会制,抑或是总统制,大家给点意见,要不要唐健当皇帝,这个我有点纠结,不要决定,特此一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