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 第三十章 西征入藏

《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第三十章 西征入藏

作者:东城十四少 字数:2843 书籍: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

  叶祖圭和程璧光双目赤红的盯着唐健刚刚画出了那三道岛链,横扫太平洋、傲视全球这句话一直在两人的心头萦绕。( 八(一中[[〔文[ [ ]]}.)

  唐建的这几句话极富煽动性,叶祖圭和程璧光两人紧紧握着拳头,身躯不自觉的微微颤动着。

  唐健话锋一转,说道:“好了,这就是统一全国之后的下一步行动了,现在最紧要的还是要驱逐英军,收回东北。两位将军,华夏的海军,华夏的未来就靠你们了!”唐健说完,重重的吐了一口气,神情无比的萧索起来。

  叶祖圭和程璧光两人重重的点了点头,两人也意识到了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只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唐健说完这些话之后,神情会如此的寂寥萧索,像一个看破红尘的入定老僧一般。

  唐健心中叹道,西征北伐下来,不知道又有多少的中华男儿倒下,唐健知道,现在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沾染着中华男儿滚烫的鲜血,可是他有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不这么做的话,更多的无辜老百姓会惨死在列强的压迫之下,屈辱的百年历史,唐健再也不愿意看到了。

  与其痛苦百年,不如用这一辈中华男儿的热血,为后续的炎黄子孙浇灌出一块和平安定的沃土。

  说实话,在这个平行的时空中征战了这么久了,唐健心中有一种无力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来自和这个世界迥然不同的世界,时刻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更重要的是,他不知道这么做,到底会将华夏带向何方。

  但至少会让淳朴的华夏人民以后的日子会过的好一点吧!一想到这里,唐健的心中阴霾顿时一扫而空,不错,蜕变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他必须勇敢的去承受,用自己的肩膀担当起华夏崛起的责任。

  ………….

  青海,唐古拉山口。

  冯国璋一身戎装,骑在一匹漆墨骏马上,目光如炬,随着骏马的响鼻声,冯国璋回顾四周,不断扫视着眼前的这一万余名精兵。

  冯玉祥则静静地立于冯国璋身后,眼睛同样直直的望着阵前这一万军中整齐的大军!

  面前的这支精兵,是由唐健从四川山区选拨出来的精锐之师,虽然眼前的这些川军个子都不高,但是敦实健硕的身躯之中隐隐散出一种彪悍之意。

  这些川军常年活动于川西高原之上,早已经适应了高原空气稀薄的恶劣气候,非常适合入藏作战,免去了重新训练的麻烦。

  川军凶猛,这是历史对川军的评价,古时,四川向来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蛮荒之地,蛮荒之地,民风彪悍,从三国时起,川军就一直活动在历史的舞台之上,就连诸葛亮都无法靠武力使川军屈服,而是使用了七擒孟获的攻心之计,收复了南蛮苗族。

  冯国璋这次前来,还带了原来在十三师中大部分团级以上军官,更是带了许多先进武器,有迫击炮,马克沁机枪,m14,香瓜手榴弹等等,经过了几个月时间的磨合,冯国璋已经完全适应并融入了这支新的部队。

  冯国璋立于马前,虎目一扫,问道:“诸位将士么?如果有敌人侵我疆土,欺我妇孺,霸我财产,屠我国人,大家说应该怎么办?”

  “杀!杀!杀!”万人振声齐呼,神情激奋。

  四川和西藏仅一线之隔,可谓是唇齿相依,西藏落入英国人之手,英国人在西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倘若英国人在西藏站住了脚跟,下一个目标就会是四川,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况且四川之中有不少的藏民,英军入藏,肆意屠杀藏民,四川百姓早有耳闻。

  因而冯国璋振臂一呼,下面的川军自然振臂响应。

  冯国璋接着说道:“西藏自古以来便是我国领土,可是英国人居心叵测,竟然想要将我西藏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祖国的土地要被外夷抢占,大家愿意么?”

  “不愿意!不愿意!”又一次震耳欲聋的回答。

  “昨日总统已经传来命令,命令我部,自青海即刻挥兵入藏,驱逐英军,解救千万藏族同胞,收回西藏,大家愿意和我冯国璋一道杀尽英夷,复我中华么?”冯国璋举起寒光闪闪的指挥刀,遥指苍穹,朗声道。

  “誓死追随将军!”万人同时举起手中的长枪,形成一片枪林,枪林在一阵高呼身中波荡起伏,就如同海浪一般。

  冯国璋刀锋一转,他身下的骏马悲鸣一声,血光闪现,一颗血淋淋的马头飞天而起,一旁的狼头军旗之上立刻就被飞溅上一道猩红的马血。这狼头军旗是由严复设计的,旗底纯红,军旗中央的是一颗狰狞的狼头,这面军旗的含义和海军的黄龙利剑旗大不相同,取义华夏6军如同草原恶狼,面对敌人时,就算是一个孤狼,也要让敌人心惊胆战,更何况是一群恶狼!

  军旗之上。狰狞的狼头配上猩红的鲜血,让人观之热血澎湃。

  冯国璋远眺远方巍峨的唐古拉雪山,扬刀一指:“出!”

  冯国璋的这个师属于西路军序列,番号是华夏6军第十九步兵师,配有一个骑兵团,一个马克沁机枪连,一个炮击炮连。

  由于是高原作战,加上山谷崎岖,道路不便,所以第十九师的战略物资大多是由骡马驼背。

  在冯国璋的一声令下,冯玉祥的骑兵团一马当先,后方的第十九师士兵开始朝唐古拉山山口慢慢攀爬。

  唐古拉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又称“当拉山”,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与青海省边境处,东段为西藏与青海的界山,东南部延伸接横断山脉的云岭和怒山从唐古拉山口开始。

  冯国璋的第十九师进入唐古拉山后,就如同水滴掉入了大海一般,远远看去,在雪线以上部分,只见一队如同蚂蚁般的大军缓慢朝唐古拉山口爬去,唐古拉山顶终年积雪不化,数十条远古冰川纵横奔泻,可谓“近看是山,远望成川”。唐古拉山口白雪皑皑,云雾缭绕,雷电交加,神秘莫测,在攀登期间,有数十个士兵因为不慎而失足跌落,连同马匹成为了雪山之上的一堆无名枯骨。

  冯国璋花了三天的时间才正式进入西藏,进入西藏之后,冯国璋的大军抵达入藏后的第一个城镇—安多。

  安多,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的岔口”,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脚下。

  冯国璋在越过唐古拉山之后曾回头一看,只见后方的唐古拉山如同头缠锦锻,身披铠甲的英武之神,高高地矗立在雪山、草原和重重峡谷之上

  冯国璋心中感叹,果然隔山跑死马啊,不要看着唐古拉上只有五千多米的海拔,可是当冯国璋带着一支军队真正走过的时候,才体会到大自然的可怕之处。

  怪不得当年所向披靡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大军欲取道青藏高原进入南亚,却因为唐古拉山的阻隔,而只能望山兴叹,败退而归。

  虽然冯国璋全军跨过了唐古拉山口,却也损失惨重,在还没有遭遇英军之前,就已经折损了数十个士兵和几十匹战马。

  而眼前的这个小镇安多是藏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安多坐落于河谷的出口,在往前就是一望无际开阔的羌塘高原了。

  冯国璋带领全军在安多休整了两天,两天之后便又再次朝拉萨的方向进。

  虽然入藏后,崎岖道路两旁雪山连绵,蓝天草原相映,牛羊像珍珠般散落绿野,但是由于空气含量骤然下降,只有水平线的六成,所以,饶是冯国璋身体健硕,可是到了这里也已经有了明显的高原反应。

  诸事不顺,冯国璋由东南带过来的那些军官们同样是呼吸困难,高原反应比冯国璋还要厉害,倒是冯玉祥像个没事似的。那些川兵常年生活在高原地区,并无太大的反应。整支从安多一路南下,大军走走停停,直走了十多天在抵达了那曲。

  到达那曲之后,众人的高原反应才好过一点,不过这样一来二去却耽误了不少的时间。

  从拉萨方面得到了情报,英军已经现了冯国璋的部队进入西藏,并提前在拉萨的四周准备,这让冯国璋不得不提高警惕,虽然这一路上算的上顺利,并没有遭遇入藏的英军,但这并不代表英军不会对他放松戒心,相反,越是平静就表示越是凶险。

  冯国璋对身后的冯玉祥说道:“冯团长,你派一队斥候到前方打探消息,现在离拉萨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要提高警惕!”

  冯玉祥应声,立即派出由两人一组,总计二十人的骑兵侦查小分队充当斥候,到前方打探消息。

  不久之后,其中一对斥候小分队策马归来,奔到冯国璋的面前说道:“报告师长,前方十里处现一个巨大的湖,不远处还有一支商队。”

  “商队?”冯国璋疑问道,看来前面那个巨大的湖应该是纳木错了,过了纳木错,再翻越念青唐古拉山,就可以直接进入拉萨了,在这里遇见商队,应该是从拉萨出来,刚好可以去问问情况。

  主意已绝,冯国璋大手一挥:“走,上前看看!”

  ps:今天的第二更,第三更可能要到凌晨两点之后才能码出来,大家早点睡,明天走早上一起来就可以看到,当然,夜猫子除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