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萧厌宋棠宁 第898章 宋棠宁就是他的药

《萧厌宋棠宁》第898章 宋棠宁就是他的药

作者:锦一 字数:0 书籍:萧厌宋棠宁

  放生的问题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邯郸之民”,邯郸(邯 拼音:hán;郸 拼音:dān。邯郸:战国时赵都邯郸。赵王城遗址在今 河北省邯郸市区西南),我们已经提到过几次,在古代历史上是有名的区域,在研究中国的内战史、军事学,研究地理战略,也是重要的重镇。历史上很多的故事都 发生在邯郸这个地方,战国时候属于赵国。“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有一个人,正月初一献一只鸠(鸠 拼音:jiū)鸟给赵简子。我们过去在大陆,年纪大的人拐杖头上那个鸟就是鸠鸟,代表高年。“简子大悦,厚赏之”,简子很高兴,赏给他很多的钱。“客问其 故”,这个“客”字在古书上经常提到,就是旁边有一个人,贵姓大名都不讲了。有一个人就问赵简子,为什么正月初一送你这个鸟你就厚赏呢?因为简子是当时赵 国的权臣,历史上有名的,后来篡位。

  “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正月初一得到一只鸟,把它放生了,有恩,今年运气会好。所以放生并不是由佛教开始的,自己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放生是中 国的古礼,上古流传下来的。“客曰”,这个人就讲了,他说你这个办法不对,“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老百姓晓得你喜欢放生,不得了啦,拼 命去抓鸟,抓到了,活的卖给你放生,弄死的就吃掉了或者丢掉,反而把鸟弄死更多了,这样你不是放生啊!“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你是个国家的领导 人,要放生,不如下个命令禁止打猎、捕鸟,不准杀生,这样不就是解决问题了吗?“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抓来,然后叫人念经放生,他说你是做好事还是 做坏事啊?恩与过两个不相抵的。换句话说,你这个罪过比做好事还大;你鼓励大家去抓鸟,这不是做好事啊!赵简子一听,“曰然”,对,就采用了他的意见,向 全国下命令禁止打猎。

  我经常说学佛的同学们,做好事要有智慧,很难做。今天我从电梯下来,碰到外面来两个彪形大汉,一个人背了个袋子,有几十只乌龟,拿到这里来放生。因为这里有个同学莫名其妙,告诉他们我们这里放生,我叫他们把乌龟放到楼顶去吧!反正楼顶有个自来水管!(众笑)

  动植物为谁而生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鴈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 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 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齐田氏”,齐国的田氏,是齐国的权臣。在中国历史上齐国本来是姜太公的后代,六七百年以后,他的权臣田家篡位,自己当王了。所以战国以后齐国已经不是姜 太公的后代了。孟尝君的祖先就姓田,那个时候是权臣,“祖于庭,食客千人”,就是祭祖宗的时候,田家素来是很豪气好客,客人很多。所以到孟尝君手里,在他 家里常年吃住的有三千多人。我们看看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现在再有钱的家庭也养不起啊,除非办厂、大公司。他那时候都是食客啊,不要你做工的,就在家里 住,发薪水给你,一天吃饱了没有事,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战国时候流行养士培养声誉,那个时候全中国的人口也不会超过现在的台湾啊,所以孔子三千弟子同孟尝君养三千食客,在现在人口来比,就是有几百万的学生、几 百万的部队,那不得了的。换句话孟尝君在组党,他有群众的力量。虽然食客三千,最后有问题的时候,那些学问好的,讲哲学、科学的都没有用,能够救他的是鸡 鸣狗盗之徒。这是历史上一个大故事,也是历史上一个大讽刺,所以人的专长没有一定,历史上说鸡鸣狗盗之徒就是指这件事。

  这里的齐田氏,是田家另外一件故事,是不是盂尝君或者是他的父亲,不知道。这个田家,“中座有献鱼鴈者”,可以说在他一千客人中有个人奉献了鱼还有鴈(鴈 拼音:yàn),不是天上的鸢(鸢 拼音:yuān),其实就是鹅啦!“田氏视之,乃叹曰”,田家人一看,感叹说,“天之于民厚矣”,上天生万物,对我们人类太厚了,“殖五谷,生鱼鸟,以为 之用”,生了米、麦子、高梁、大豆、青菜、萝卜,各种都有,又生了一些鱼鸟,给我们大家用,就是说上天的恩惠太大了。“众客和之如响”,这一班都靠他吃饭 的人,看到老板那么讲,大家都说是、是,是上天的恩惠。佛教信众说那是菩萨的慈悲。

  “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中间有个姓鲍的小孩十二岁,也是他门下的宾客,“进曰”,这个孩子站起来讲,“不如君言”,他说你的话我反对。这个孩子胆子 很大,天才儿童,“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生万物,生人、生鱼、生鸭子、生虫子……上天是一律平等的,“类无贵贱”,哪样好哪样坏,没有标准的。 “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迭 拼音:dié,交换,轮流)相食”,他说天地生万物,结果生物界是弱肉强食,你吃我,我吃你,大吃小,都是不公平的。尤其人最坏,因为人聪明有智力,什么 都吃,连老虎虽会吃人,也害怕人,因为人专门吃老虎。不过人吃了万物,而蚂蚁、蚊子、细菌也吃人,互相吃。“非相为而生之”,这个天地宇宙,是个悲观、惨 痛的宇宙,万物互不相爱。

  老实讲,在世界宗教哲学界,只有佛教提出来众生平等。所谓众生不是只讲人啊,包括一切生命,细菌、蚂蚁,有生命的东西一律要互相爱护,要平等,这是佛家几 千年前提出的口号。在《列子》这里,这个小孩讲的也是一样,他说“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人最可恶,凡是可以吃的统统吃,难道上天是为人类 而生这些东西的吗?

  有些宗教的哲学认为,上天是生这些给我们人吃的,这一点是错误的,这个哲学不通,这是人类文化自己吹牛,自己定的,是人类的悲哀。哲学通达的话是众生平 等,所以我们几千年前的文化,这个鲍家的小孩子就讲出来了,上天生万物难道是给人吃的吗?所以你看了古书,看了《列子》,再看达尔文的进化论,十七世纪以 后的这个世界,强权胜于公理,一直到现在都流行。其实中国人几千年前就讲过了这个道理,自己不读古书不知道。

  “且蚊蚋(蚊 拼音:wén;蚋 拼音:ruì。蚊蚋:蚊子)噆(噆 拼音:zǎn,叮咬)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并且蚊子专门吃人类的皮肤,老虎、豹子、狼啊,专吃生物的肉。难道说上天生人就是 专为蚊子吃才生的吗?为了给老虎豹子吃,才生出有血肉的动物吗?

  所以《列子》讲到这里是一个问号,你们自己去研究,他不作结论。这个哲学从这个小孩子嘴里讲出来,反驳了田家这个空话,这是一段,道理是连起来的。

  谁不是乞丐

  【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城市患其亟也,众莫之与。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戏之曰:“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乞儿曰:“天下之辱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跟着下来说,“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齐国有一个人,穷得不得了,在城市中讨饭。齐国的国都在山东临淄(淄 拼音:zī),“城市患其亟(亟 拼音:qì,屡次)也”,都市里的人讨厌这个家伙,来的次数太多了,“众莫之与”,所以他来讨饭要钱,没有人给他。“遂适田氏之厩”,他讨饭都讨不到了, 就到了田家后院马厩养马的地方去。古人养马,尤其大户人家,那马多得很啊,几十匹、几百匹马,马厩里有专人管的。这个人到了田家马厩处,找谁帮忙啊?找兽 医,“从马医作役”,跟着那个兽医做一点事情,“而假食郭中”,得到一点饭吃。“郭”是范围,在那个马厩的围墙里。

  “人戏之曰: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大家看到他,笑这个讨饭的,你这个家伙倒霉了,因为古人很看不起医生,中国古代把医跟画符念咒跳神的巫字连在一起, 所以叫巫医。而且中国上古凡是会医的人,一定会画符念咒,会装神弄鬼,所以上古对医这个方伎非常看不起。到了民国初年,我小的时候,还有些医生门口挂一个 牌子---“儒医”,代表这个医生不是普通的医生,是读书人。以前学医的是学专门技术,除了医,其他学问不懂,所以那些名医、儒医啊,就很难得了。这个乞 儿被大家耻笑,讨饭都讨不到,现在从马医那里讨饭吃,“不以辱乎”,真不嫌丢脸。

  “乞儿曰”,这个就是讨饭的哲学来了,注意啊!讲出来我们世界上的人都是讨饭的,哪个不讨饭?你们大学毕业拿到博士,我经常说你读出来博士干什么?给世界 上那些“不是”用的。什么都不是的人,只要有钱,开公司行号,开大工厂,叫你这个博士专家来,高薪给你,干不干?你一定干。你做得不好,开除,另请专家。 所以我劝你们要做“不是”,那是最高的,只要有办法,你站得起来,无论什么学问专才都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你看这个是什么力量?哪个力量最大?所以天 下人都是乞儿,都是讨饭吃,我们哪个人不在讨饭?你不要认为是大学毕业,拿高薪,不过是高级讨饭的,你还不是靠别人发薪水给你吗?你有办法,你发薪水给别 人,对不对?所以向人家讨饭的多,做老板给饭的人到底还是少数,这个哲学在这里。

  现在我们看讨饭的哲学,“天下之辱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他说你们笑什么?天下最耻辱的是向人家讨饭吃,对不对?向人家讨饭吃自己都不脸红的话,替马医做一点事,换一口饭吃,又有什么耻辱啊?这是天经地义嘛!换句话说,我以劳力换来的。

  归根究底,天下人都在讨饭,有哪个觉得羞耻啊?这个哲学道理很高明了,我们要认清楚,不要傲慢。年轻的同学们本事再大,还是非去讨饭不可,如果人家不用你,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除非你用你自己。下面另有一段故事。

  心理作用的影响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宋国有一个人到外面去游玩,在路上“得人遗契者”,捡到一样东西,是人家财产的证据,比如说在路上捡到一个银行定期存折。他高兴得不得了,把这一笔财产 “归而藏之”,回去把它保护起来。“密数其齿”,这个“齿”古代代表年龄,所以看马年龄是看牙齿,马是一岁长一颗牙齿。他捡到了以后计算,定期还有多久就 到期了,躺在那里去数。“告邻人曰”,他跟隔壁邻居说,“吾富可待矣”,你看着啊,我马上要发财了。

  【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遽 拼音:jù,急,仓猝)而伐之。邻人父因请以为薪。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

  有一个人有一株枯掉的梧桐树,隔壁邻居讲,家里庭院中的树木枯掉了风水不好,不吉利。这个人一听啊,就把这个树砍了。“邻人父”,隔壁这个老头子,见他把这株枯梧桐树砍掉了,“因请以为薪”,他说你不要丢掉,给我做柴烧吧。

  “其人乃不悦曰”,这个人不高兴了。“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起先我以为他是好意,告诉我风水不好让把树砍掉,结果 我听他的话上了当,原来他要拿回去做柴烧。我悟了!原来他是要柴烧,所以讲风水不好,要我把树砍了。他说这样的邻居太危险,太坏了,会打主意的人,我不要 跟他做邻居了。

  【人有亡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

  “人有亡者”,铁打成斧头叫做(拼音:fū),有一个人丢掉了一把斧头,“意其邻之子”,研究了半天,谁偷的呢?啊!隔壁邻居那个孩子,学校功课不好,外面有名的太保,一定是他偷的。“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也”,看他走路就是个小偷的样子,看他的态度,越看越像小偷的样子,看他穿的衣服,就是小偷。看他的讲话,尤其最近这一两天,跟我们讲话时,越看越像,这个铁斧子一定是他偷的。

  “俄而抇(抇 拼音:hú,发掘)其谷而得其铁,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过了几天,在家里找别的东西,又把那把斧头找出来了,没有被偷走。再看隔壁邻居那个孩子,看他讲话,看他的动作,看他的态度,看他的衣服,都不像偷东西的人。

  你们在座的同学,很多研究心理学的,这个地方就要注意了,这是很好的一个心理学资料,关系到行为心理、政治心理、医学心理,各种各样。所以常常有人来跟我 讲,哎呀!家里有个坏孩子,有神经病啊!好几个人来跟我讲。我说把你孩子叫来我看看。我后来痛骂他,你这孩子一点也没有神经病,你们家里把他搞神经了。很 多事情都是这样,被别人造成的。这三段故事,看起来都不连贯的,好像不相干的,孤零零单独的,你们去想想看,这要靠我们智慧去参透了。最后还有两段,这一 章就结束了。

  精神专注的结果

  【白公胜虑乱,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意之所属着其行,足踬株埳墙,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白公胜虑乱”,白公是春秋战国时一个小国的领袖,名字叫胜,前面讲过他。白公忧虑下面的人会有叛变,怕人家杀了他。“罢朝而立”,有一天上朝完毕,他站 在那里不敢下去,“倒杖策錣(錣 拼音:zhuì)”,把手边拿的有铁叉子的那个拐杖,古人做武器用的,他倒过来靠在那里想,谁靠不住?哪个会叛变?他越想越烦,不知不觉把脸靠在那个拐杖 叉子上,“上贯颐”,结果杖叉子把脸戳破了,“血流至地”,他自己都不知道。

  “郑人闻之曰”,这一个故事被郑国一个人听到了,等于现在说英国人发生这个事,被一个美国人听到了,“颐之忘,将何不忘哉”,听到的人说,一个人自己的脸 都可以忘掉,别的事还有什么忘不了的呢?所以一个人啊,思想专心在某一件事上,把身体都忘了,尤其人在恐惧害怕、烦恼忧虑重大之事时,就会把自己忘掉,连 生命都忘掉。这都是心理的道理,一切唯心造的。所以做人做事都要懂这些道理,不要自己捣鬼,如果精神专注在某一桩事,其他一切一定会丢得开。像你们学打坐 的,坐在那里腿发麻,这里痛,那里痛,然后讲我要空,你空掉千什么?真要空掉的时候就不麻不痛了。他说“颐之忘”,这个脸上反应最灵敏的部位都会忘掉,被 另一个严重的心理换去了,“将何不忘哉”,还有哪一样不可以忘?你怎么空不掉?不过,人就是空不了,因为人不能对自己下一个决心。你说,哎呀!我今天工夫 好一点,能够空掉。其实,那不过是你心理、生理另外换一个状态而已。

  所以结论,“意之所属着其行”,这个“意”就是代表心理作用。心理作用专注于某一件事上,就表达在你的行为上,从你的行为上就看得出来。“足踬(踬 拼音:zhì)株埳(埳 拼音:xiàn,古同“陷”)”,足踮起来,乃至踏到一个刺,踏到陷阱里,自己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走路专心。“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头撞上树枝都不知 道,像白公胜一样,刺伤了自己,自己都忘记了。这是代表最后一个唯心的作用。下面最后这个故事是全篇的结论,连贯首尾的。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齐人有欲金者”,齐国有一个人想黄金、想钱想疯了。“清旦衣冠而之市”,早上穿了最漂亮的衣服到闹区去抢金店。“适鬻(鬻 拼音:yù,卖)金者之所”,到了金店、银楼的地方,“因攫(攫 拼音:jué,抓取)其金而去”,看到人家正在做黄金买卖,他穿得衣冠整齐,好像大商人,进来看到黄金在柜台上,他把黄金一拿就走了。这就是白昼攫金的故 事,

  “吏捕得之”,最后被警察抓住了,“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就问他,那么多人在店里,你公然把人家的黄金拿去,好像目中无人,胆子好大。你们在 座的,如果做过行政工作的,就问问这个犯人,你怎么搞的?为什么这么傻呢?这个人讲一个道理,“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他说我要黄金,那个时 候根本看不见一个人,只看到金子,就拿了。

  这一篇故事的结论是什么?好的也有,坏的也有,像历史上的汉高祖、唐太宗、朱元璋都是这个样子。这些人要拿金的时候目中无人,只拿金,所以他成功了;项羽 也是这样的拿金,但是他倒霉,失败了。所以这个世界上都是白天到街上拿金的人,太多了,看到就拿。这个结论很妙,其实《列子》的文章跟《庄子》的一样,外 表是不给你作结论的。全篇的《说符》,开头讲什么,最后以这个故事作结论,其中意义深长,我只提起大家注意。这里把宇宙的哲学、人生的哲学,一切做人做 事,领导别人或被人领导的道理统统告诉你了。青年同学们不要听了列子的话白天上街抓人家的金子,那就不对了,要有本事像刘邦、唐太宗、朱元璋那么抓才可 以。我们今天到这里为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