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绾青丝 第159章 兄弟(下)

《绾青丝》第159章 兄弟(下)

作者:波波 字数:2968 书籍:绾青丝

  台下前边的同学听了,全笑了;后边的同学不知怎么回事,伸着脖子往

  前看。孙老师又说:“刚才后边的同学可能没听见,刚才我唱了个歌儿,是

  这么唱的……”他又把歌唱了一遍,台下的注意力都被抓住了。讲故事的时

  间到了,孙老师就开始讲故事了。他上面用的办法,是他教书时运用过的组

  织教学法,叫“由近及远组织教学法”。讲故事,有时是上午一场,下午一

  场,有时上午就要讲两场,中间只休息十几分钟。尽管孙老师已是 57 岁的人

  了,但从没说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

  除了在市少年宫,孙老师还常应邀到小学、中学,到各区少年宫、文化

  馆和少儿图书馆去讲故事;除了给儿童讲故事外,他还到北京各师范院校、

  幼儿师范、甚至儿童医院去给儿童工作者讲怎样关心少年儿童;除了给健康

  的少年儿童讲故事,他还主动给患病的青少年讲故事……

  那是 1979 年 3 月,龙潭派出所和龙潭办事处为失足青少年办了一个“法

  制教育学习班”。孙老师听说了,就拄着手杖,来到了街道办事处,要求给

  犯罪青少年讲故事。办事处的同志研究了一下,同意了,并且安排了一个时

  间。

  孙老师走进那特殊的“教室”,面对特殊的“学生”,心情久久不能平

  静。他把自己的椅子从台上搬到台下,和孩子们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小朋

  友,青年朋友,你们好!”他这样开始了讲课,“教室”里立刻安静极了。

  “我今天来,可不是给你们讲大道理的,我想给你们讲个故事……”“学

  生”们不再是敌对、冷漠的样子了,抬起头有兴趣地听着。

  “这个故事叫《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有个双目失明的人,骑着

  一匹双目失明的马,人瞎马也瞎。半夜的时候,来到了一个大山涧的边儿上,

  下边是万丈深渊,哗哗地流着河水。再往前走,就要掉到山涧的河里去了,

  多危险哪!……朋友们,你们都是可爱的孩子,可是被坏蛋用黑布把你们的

  眼睛蒙住了,认不出正道儿来了,做出了不应该做的事……我相信你们是愿

  意把黑布揪掉的。”

  “……我祝愿你们全部把蒙在眼睛上的黑布除掉,重见光明,再见吧!”

  孙老师说完站了起来,孩子们也全站了起来,有的流了泪,向他鼓掌,向他

  举手再见。当天下午,就有个少年交待了偷自行车藏赃的地方,并且说,再

  不交待,就对不起孙爷爷!派出所的同志看到这次“讲课”效果出奇地好,

  都很受感动。

  孙老师在电台讲了 60 多年的故事,从“故事叔叔”讲到“故事爷爷”,

  他用孩子们喜欢的声音、腔调去讲,用生动的情节去吸引他们,用教师一颗

  慈爱的心去融化他们。他不知疲倦,为什么?“希望小朋友听了我讲的故事,

  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勤劳,什么

  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我希望他们都变成好孩子。”

  不灭的蜡烛

  80 岁以后,孙老师常把自己比喻成小蜡头,他要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儿童

  们的心,他希望小蜡头不灭。

  “故事爷爷”仍然坚持给儿童讲故事,他几乎跑遍了北京各城郊区的少

  年宫、少年之家,一些中学、小学、幼儿园也请他去讲故事,他力争“有求

  必应”。还有很多时候,小朋友由老师、辅导员带着,来到孙爷爷家里听故

  事。那时他住的 14 平方米的房间,每次都是挤得满满的,“故事爷爷”就笑

  着说:“如果这房间能像猴皮筋那样就好了。一抻就大了,可以装好多人……”

  1985 年春节前夕,他和文艺界、宣传界、法律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到北京

  市第一监狱,看望犯人。冒着严寒,他在大操场上给犯人们讲故事《苍蝇和

  蜜蜂》。苍蝇好吃懒做、传染疾病;蜜蜂诚实勤劳、为人谋利。他希望犯人

  们别再做让人讨厌的苍蝇,而要学做受人尊敬的小蜜蜂。

  许多好心人劝孙老师减少一些社会活动,该养养老了,可他仿佛变得更

  加闲不住。一天,路过崇文区工人俱乐部门前,看见两个小同学在打架,周

  围有的小同学在起哄,有的大人在喊:“别打了!别打了!”孙爷爷上前几

  步,用手杖在那两个打架的同学中间一插,说了声:“停战三分钟!”许多

  小同学认出了“故事爷爷”。他说:“打架的同学先等一等,我说几句话,

  说完了,你们愿意打,再接着打!”同学们静静地听着:“《小学生守则》

  里有一条叫‘爱祖国、爱人民’,对不?你看看他是人民不是?你再看看他

  是不是人民?是人民,就要热爱呀,怎么能动拳头呢?好了。我的话说完了,

  你们愿意打,再接着打吧。”两个同学不好意思,握手和好了。类似这种马

  路边的“闲事”,80 高龄的“故事爷爷”不知管了多少回。

  1987 年 12 月 17 日,孙爷爷躺在病床上,想到“小蜡头”还能做些什么

  对儿童有益的事,他突然萌动了这样一个想法:“我是个‘穷小教’,由于

  党的关怀,让我给小朋友讲故事、写书,使我积攒了一点钱。我决定从仅有

  的积蓄中拿出 1 万元来,捐献给儿童讲故事事业。”他立刻拿笔给领导和朋

  友们写信,表达了自己要让中国儿童故事活动后继有人的心愿。他的举动得

  到了全社会的赞同,许多少儿工作者纷纷表示愿意捐款,并以孙老师的名字

  命名,成立了“孙敬修儿童故事研究基金会”。不久,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

  成立,很快组织了“孙敬修杯儿童故事比赛”。1988 年,北京首届儿童讲故

  事比赛揭晓,孙爷爷亲自参加了发奖大会,并且讲了话。当他看到三位获一

  等奖的小同学有声有色地表演讲故事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中国

  儿童讲故事事业后继有人了,“故事爷爷”的愿望实现了。

  挥笔写园丁的老园丁韩作黎的故事

  ——原北京市教育局局长

  在坐满教师的大厅里,一位老人大声朗诵起自己写的诗:

  “……祖国的花朵万姿千般,

  为什么这样姹紫嫣红,这样好看?

  原来是园丁用心血浇灌,

  为了幼苗,为了明天,

  园丁们不惜心血,不怕两鬓霜染……”

  听着他的朗诵,在场的教师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位老人是谁?他是北京市教育局的局长韩作黎。他写诗献给教师,歌

  颂园丁的辛勤,其实他自己就是一位把一生都献给教育事业的老园丁,一位

  名副其实的辛勤的园丁。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想

  拿起枪去战斗,他也想拿起笔搞革命文艺创作,可党却分配他去延安八路军

  抗属子弟学校当教师。

  校长向他介绍了学生们的情况,这些学生许多是烈士子女,有的孩子的

  父母在长征中牺牲了,有的孩子跟着母亲被关在敌人的监狱里好几年,有的

  孩子的父母在抗日前线阵亡了,有的孩子的父兄在刑场上英勇就义了……韩

  作黎听着这些情况,心里非常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的革命后代,我们不来教育,谁来教育?我们不把他们教育

  成人,怎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将来谁来接好革命的班呢?为了教育好我们的

  革命后代,我甘愿贡献自己的青春。”

  从此,他就把自己的心与党的教育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了。用自己的智

  慧和青春,浇灌着这些幼苗,使他们健康成长。

  学校里有一个出名的淘气包李久铭,他把蒺藜撒在女生的褥子上,扎得

  女孩子直哭;他半夜悄悄爬出宿舍,用棍子撬坏教室的门窗。老师和同学们

  都讨厌他,丢了东西就怀疑是他偷的。有的老师坚决要求开除他或把他送到

  学校农场去放羊。

  这时韩作黎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了,他不同意这样做,他决心教育好李

  久铭。他向校长提出请求:辞去教导主任的工作,去当李久铭那个班的班主

  任。学校同意了他的请求。

  接班以后,他细致地了解了李久铭的情况,才知道他在家乡当过抗日儿

  童团员,后来在敌伪办的学校中沾染了坏习气。

  韩老师带着李久铭参加纺线的生产活动,让他体会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并让他用劳动得来的报酬,赔偿损坏的学校财产。韩老师带他参加课外采集

  小组,捕青蛙、抓蝴蝶、采刺枣、做植物标本,这些活动吸引了李久铭。

  韩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育李久铭。一次全班分到一张戏票,

  同学们都渴望得到它。因为当时很难得到一次看戏的机会,能得到这样一张

  戏票,是很大的荣誉。韩老师说:“我要先讲个故事,大家再讨论让谁去看

  戏。”韩老师讲了一个儿童团员的故事,这个儿童团员在日本兵眼皮底下送

  过鸡毛信,埋过地雷,又跟着姐姐走了几十里路来到延安……

  同学们多么佩服这个小英雄啊,都想知道他是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